奥地利电子艺术节(Ars Electronica)的官方网站。自1979年创立以来,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科技艺术盛事。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(Prix Ars Electronica)作为艺术节期间的竞赛单元,是一个为任何以电脑为媒介,在艺术、技术和社会层面进行设计创作的人准备的跨学科平台,也是对数字媒体领域中的创新与先锋精神重要的认可之一。
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起源于1979年。它的出生地是林茨,不到20万人口,是上奥洲的首府。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在这儿建立规模非常大的钢铁厂。当时的林茨是一个名誉不好、环境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城市。市政府知道城市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方向,需要新的形象,需要一个新的文化认同,仅仅有工业还不够。但是直到1977年文化没有反战的余地。艺术节的概念是几个人共同发展的:上奥洲的电台主任 Hannes Leopoldseder、电子音乐家Hubert Bognermayr、电子音乐家producer Uli Ruetzel、电脑艺术家Herbert Franke等。他们以一些已有的学术活动和电台组织的论坛为基础,发展电子艺术节方案。从他们几个人的背景可以看出基本的方向,也可以感觉到对组织机构、受众、技术人员的挑战。艺术、科学、社会,这三个概念的互动变成电子艺术节的核心,目的就是讨论数字技术对社会和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。这个方向从1979到今年都没变。
艺术节关注的第一个活动是“音乐之云Klangwolke”(Cloud of Sound)。谁都没有想到会有10万人在多瑙河参加古典音乐的演出。这个活动引起大量的关注:其他的城市从来没有过规模那么大的户外活动。从那时起,大城市的互动跟局部的互动是艺术节的特征。第二个特征是国际性:从1979年开始,参加艺术节的艺术家、科学家、专家来自世界各国,建立了一个“Ars Electronica Family”。当时主要的合作和协办是美国和日本的机构,像MIT Media Lab和一些日本大学。第三个特征是每年的艺术节都有一个主题:所有的活动,特别是国际论坛,跟这个主题有不同程度的关系,给每一节一个很特别的方向。这些特点到现在都没有变。从每年的主题可以了解到电子文化的进展和影响力。
1987年是奥地利艺术节大奖 (Prix Ars Electronica)的第一年。奥地利电子艺术大奖是电子艺术的“奥斯卡”,由上奥州广播电台组织。初有计算机动画 (Computer Animation)、计算机图形 (Computer Graphics)、电子音乐(Computer Music) 三个分类。1990 年加了互动艺术(Interactive Art)的分类,1995年加了World Wide Web的分类(以后的名字是:net, net vision / net excellence, net vision,到2006为止), 取消了计算机图形。1998年开始办针对奥地利19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分类:u19–Freestyle Computing。2004年有了“Digital Communities”的分类。2005年开始“The next idea”:这个分类提交的是方案,而不是完成的艺术作品。2007年是Hybrid Art和Media.Art.Research Award(到2009年为止)分类的第一年。
联系方式
电话:0043.732.7272.0
传真:0043.732.7272.2
电子邮箱:info@aec.at。